南阳市“十四五”市场监管现代化规划
(修订稿,2021.8)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毗邻豫鄂陕三省交界,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1万,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渠首所在地,全市市场主体60.04万户,居全省第二位。南阳市是传统的中原农业大市、人口大市,产业基础薄弱、监管基数庞大、监管人员不足,监管能力不强、公共财力有限,市场监管工作任务重、难度高、责任大。如何加快转变方式、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更好地推动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是编制全市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出发点、落脚点。根据省、市关于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市场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全市市场监管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市场监管基本情况
1、监管对象基本情况
(1)市场主体情况。2021年1季度,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20314户(其中企业6330户,个体户1289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090户),全市累计存量市场主体590464户(其中企业142996户,个体工商户423597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3871户),市场主体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长12.3%。企业同比增长20.7%。
(2)食品药品监管对象情况。全市现有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812家(含邓州市91家),产品涉及粮食加工、食用油、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酒类油等类别;食品流通经营主体5.6万余家(其中食品经营单位30106家,小经营店25896家);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共22806家;单位食堂5602家(含学校食堂、托幼机构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工地食堂等);药品零售企业2379家(其中单体零售药店1368家、零售连锁门店1101家);化妆品批发企业59家,化妆品零售企业5511家;医疗器械一类生产企业23家,医疗器械经营企业2138家(专营678家,兼营1460家)。
(3)特种设备注册登记情况。全市共有气瓶充装单位163家,特种设备生产单位63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3278家,登记在册电梯23480台,锅炉502台,压力容器9997台,压力管道474350米,厂(场)内专用机动车辆1303台,起重机械7193台,客运索道5部,大型游乐设施82台, 各类气瓶811025只。
(4)工业产品许可证取证情况。全市现有获证企业112家,主要集中在化肥、食品相关产品、危险化学品、水泥、电线电缆等领域。
(5)检测机构情况。全市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208家,涉及环境与环保、水利和道路交通工程、机动车、珠宝玉器等检验检测领域,机构数量位居全省第三位。
(6)认证认可情况。全市强制性产品认证获证组织92家,证书1554张;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为1111家,证书2477张;食品农产品认证获证组织为231家,证书346张(其中,有机产品认证获证组织为75家,证书105张)。
2、市市场监管局机构情况
市局系统现有行政编制876名,实有人员776人;参公事业单位现有编制24名,实有人员21人;局属事业单位现有编制464名,实有人员448名。其中,市局机关行政编制124名,现有局长1名,副局长6名;正科级领导职数44名,副科级领导职数21名,内设机构35个;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支队行政编制173名,现有支队长1名、政委1名,内设机构27个;市局系统现有局属副处级行政单位3个、正科级行政单位7个;正科级参公事业单位1个;局属财政全供事业单位12个,其中,副处级单位2个,正科级单位6个,科员级单位4个。市中心城区共设置宛城、卧龙、高新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鸭河工区、官庄工区、卧龙综合保税区7个分局,按照“一乡一所”设置46个乡镇市场监管所。
(二)“十三五”时期总体情况
——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按照中央、省委机构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要求,2015年,原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垂直管理改为分级管理。2019年1月,按照《河南省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将原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的职责,以及市物价办的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执法、市商务局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执法、市知识产权局的行政管理等职责进行整合,挂牌组建新的市市场监管局,作为市政府组成部门,加挂市知识产权局牌子。保留市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市市场监管局承担。积极推进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改革,整合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物价、商标、专利、反垄断、盐业等领域执法职责,组建市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支队。全系统机构平稳合并,职能平稳整合,人员平稳过渡,工作平稳有序,形成了“事合、人合、心合、力合”局面。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市场监管部门相继推行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等“放管服”改革举措,以更加精准的服务举措、更加便民的服务模式、更加快捷的服务效率,推进营造高质量的营商环境,以高质量的营商环境推进市场主体的高质量发展。全市市场主体存量由十三五之初的28.2万户,发展到目前的57.2万户,市场主体年平均增速20.6%,连年领跑GDP增速,市场主体数量由全省第四位升至全省第二位。
——市场环境规范有序。建立全市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市、县两级全覆盖。严厉查处仿冒、虚假标识、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大打击传销工作力度。组织打击传销、假冒伪劣、虚假违法广告、网络违法、知识产权违法等专项执法行动和合同霸王条款、农资市场、无照经营等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开展经济和民生重点领域价格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牵头抓好全市燃煤散烧治理和烟草市场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
——市场安全总体平稳。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十三五”期间,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和区域性、系统性事件。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在全市全域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严控严管风险,严查违法案件,妥善应对舆情,加强部门联动,推动社会共治,守护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药械化安全监管上,进一步健全药品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强化对“两品一械”生产经营企业研发、生产、经营现场的检查。在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上,持续开展隐患大暗访、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攻坚行动,及时化解安全隐患。在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上,重点实施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针对电线电缆、防爆电气、危险化学品等重点工业产品,开展产品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和获证企业专项监督检查,形成了生产、流通联合检查的工作格局。
——质量提升成效显著。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积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产品和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质量意识。支持认证机构在装备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版,推动开展小微企业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涉及百姓关注度高的强制性认证产品的监管力度。推行有机产品等高端产品认证,淅川县、桐柏县建成国家级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立了南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广告产业基础不断壮大。
——监管方式不断完善。建立市场监管部门内部统一的随机抽查工作机制,牵头推进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信用约束机制,加强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强力推进12315、12365、12331、12358、12330“五线合一”改革,实现“12315”一号受理,消费维权覆盖面不断扩大。积极推进12315“五进”工程,延伸消费维权触角。积极探索“互联网+市场监管”、“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电梯”等智慧监管模式。
(三)市场监管面临的新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设高效、廉洁、诚信、法治、公平、宜居、低成本南阳,走正走好水源地高质量跨越发展之路的关键五年,新形势、新阶段对市场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部署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推进市场监管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优化和完善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完善产权制度和市场退出制度,创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要逐步由差异化、选择性转向普惠化、功能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今年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地方政府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公正监管上;推进“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对各种所有制平等对待。
二是宏观经济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2019年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增速放缓。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更加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产业链、供应链严重受损,实体经济困难,企业信心不足。201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贡献76.2%。对于市场监管部门来说,要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政放权,优化服务;要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培育市场的力量,激发经济活力;要强化综合执法,打假各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维权,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最大限度对冲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繁荣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干出实效。
三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在高速增长阶段,经济主要依靠政府主导,更多依靠大量要素投入、依靠优惠政策支撑。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能再依靠传统增长模式、发展路径。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时期,河南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要求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委、市政府提出“十四五”时期,南阳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234”市域工业发展格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强市,要求更加注重质量强市建设,完善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持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要推动创新,形成创新意识鼓励创新创造。当前要强化“三个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如何保持市场主体的质和量,保持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市场监管部门的重要任务。
四是政府职能转型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通过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领域改革,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质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关系,通过激发政府权威、市场效率和社会活力,使利益相关方协作提升治理效能。这就要求市场监管部门必须树立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创新丰富市场监管工具,更加注重协同实施竞争政策、破除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度障碍,更加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市场主体扩容提质、更加注重市场秩序综合治理,促进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更加注重市场安全,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推动形成统一、高效、有序、安全的国内大市场,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经济行稳致远提供坚实底盘和有力支撑。
五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我国矛盾转化,我国居民消费进入消费升级的新阶段,居民消费已经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从商品消费转向服务消费,从模仿型、大众化消费转向个性化、多样性消费,从线下实体店消费转向网上消费,从国内消费拓展到境外消费。假冒伪劣、误导宣传、信息泄露、消费欺诈、一些新的传销模式通过网络与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相融合。构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要求更加注重提升消费环境,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加大重点领域消费者保护力度,加快消费扩容提质。加快转变监管方式,织牢织密监管网络,是市场监管工作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
六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对市场监管提出新要求。如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的“放”向有效的“管”转变,从准入制度改革向全面放宽对微观主体管制的制度变革转变,从企业的市场准入改革,向行业的市场准入、不同所有制的市场准入、产品的市场准入改革扩展。“放”的措施和效应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长。“管”的新机制正在探索,目前还未建立。“服”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我国的小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欧洲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5年,美国是8年。未来,商事制度改革任务仍十分艰巨,市场监管部门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更加注重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更大力度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全面退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营造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四)面对的主要挑战
一是从市场监管改革发展来看,目前,市局机关、综合执法支队、中心城区各分局、各乡镇所已经组建到位,市场监管体系的大框架初步搭建完成。新组建监管机构职能、人员、机制等还需要深度融合。市、县两级新机构、新体系建立之后,事权划分、工作机制和运行流程等没有完全理顺,法规、标准、制度、规范建设不到位。当前,市场监管体系框架正在形成之中,这是体制机制建设具有先发优势的机遇期,全系统一定要坚定不移地把改革进行到底,建立权责清晰、协调顺畅、统筹有力、高效有序的机构框架和运行体系,实现监管执法全覆盖。
二是从全市市场产业基础来看,南阳是全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省辖市,市场产业链条环节多、过程长,在质量安全上信息不对称、互相无制约、责任不明确,不仅风险点源难以定位、隐患排查费时费力,而且极易在生产经营者中形成从众心理、破窗效应,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特别是食品产业基础薄弱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经营模式粗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产业中的“多、小、散、乱、差”问题,短时期内难以彻底解决,在源头上很容易滋生风险。
三是从市场监管面临的风险挑战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窗口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各行各业势必出现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消费的需求增加和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刺激,各类产业将出现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产业组织方式也将出现生产经营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对传统的监管手段造成了很大挑战。建设数字南阳和数字政府,促进政府效能提升和数字资源价值实现,要求更加注重涉企信息的共建共用和数字赋能,加快推进“互联网+监管”和智慧监管。
四是从市场监管基础能力来看,面对产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不法分子手段花样翻新,监管的对象由过去的“实体店”扩展到了“线下线上”,我们监管的技术手段明显跟不上,有些方面甚至存在“代差”,监管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检验检测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快速认定,影响了监管执法的效率。监管信息化建设滞后,左右不能共享、上下不能贯通,难以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特别是县、乡基层监管部门缺少最基本的监管执法条件,办公设施落后、检验设备不足、执法车辆缺乏、监管经费不够等问题十分突出,现场检查仍局限于眼看、手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滞后。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四个最严”,以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以实施“三化监管、四级联动、五长协同”的“三四五”监管模式为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监管体制改革,坚持项目带动,注重基层基础,积极转变职能,提升监管能力,科学配置资源,破解重大课题,建设重大工程,实施重点项目,夯实重要保障,加快形成宽松便捷、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质量认证和标准体系、具有覆盖豫西南区域的检验检测体系、具有智慧化与法制化水平的监管执法体系,守住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安全底线,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到“十四五”末期,初步走出一条实现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南阳特色新路子,为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吸纳集聚能力的大城市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三、总体目标
到“十四五”末期,基本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宽松便捷、公平有序、安全放心的全省一流市场营商环境,形成市场导向、标准引领、质量为本的质量强市体系,形成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多元共治的市场治理格局。
——激发投资活力,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制度性门槛进一步降低,公平统一、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规则基本形成。各种行政审批大幅减少,商事登记前置、后置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市场活力持续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群众投资办企业时间缩减,新增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活跃发展,新设企业生命周期延长,市场主体和企业数量增长显著。
——优化营商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规范。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结合,做到放而不乱、活而有序。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面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成效显著,侵权假冒、地方保护、行业壁垒、企业垄断得到有效治理,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建立。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明显改善,商标品牌作用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质量显著提升。
——保护合法权益,安全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进一步形成。推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美好向往。消费维权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消费维权机制进一步健全。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发展壮大,消费维权社会化水平明显提高。商品和服务消费的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25年,初步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市场监管安全治理体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风险,不发生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重特大安全事故。
——强化质量服务,品牌建设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实施,企业主体作用充分激发,质量诚信体系和质量基础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南阳特色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知识产权意识明显增强,质量水平大幅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
——提升监管效能,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与各项配套改革全面完成,“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市场监管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统一规范、权责明确、公正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场监管和反垄断执法体系。食品安全党政同责有力夯实。信用监管、大数据监管以及多元共治等新型监管机制进一步完善。
四、重大课题
南阳是中原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市场监管体量巨大、业态众多,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人海战术和突击整治肯定是管不住、管不好的,怎样创新方式、建立与市场实际相适应的现代化监管模式,是南阳市“十四五”时期市场监管的重大课题。南阳市市场监管局结合长期的基层工作实践,借鉴外地先进监管经验,研究提出了“三四五”市场监管新模式,即:数字化、法治化、网格化“三化监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市局局长、县局局长、乡镇所长、科长、股长“五长协同”,并将其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市场监管的主线,贯穿监管全领域、全过程,实现构建履职工作法治化、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流程标准化、监管手段信息化。
(一)总体要求
严格落实“四个最严”,以市场监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构建履职工作法治化、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流程标准化、监管手段信息化的新监管方式,深入融合智慧城市和“互联网+监管”建设,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先行先试、全域推动,摸清全市市场主体与监管对象基本情况,合理划分市、县、乡三级监管事权,突出大数据等新的监管方式运用,加强监管执法装备标准化建设,建立涵盖市级中心、县级平台、乡村网图、个人终端四个层面的智慧化监管指挥系统,最大限度优化监管人员和资源调度配置,逐步形成上下贯通、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协同高效的“三四五”市场监管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1、项目带动,科技先导。坚持规划先导、项目带动,建设市、县市场监管大数据指挥平台,为基层监管执法人员配备终端APP,加强快检设备、应急设备、执法车辆等装备建设,为实现“三四五”监管模式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2、事权清晰,协同联动。深化“放管服”改革,认真落实简政放权,梳理好部门“权力清单”,优化行政许可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打通许可准入、抽检监测、日常监管、综合执法、企业信用、投诉举报等业务环节,实现指挥体系完善、业务流程顺畅,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监管执法联动高效的运行机制。
3、试点先行,全域推进。坚持试点引路、先行先试,选择地理、人口、 产业、体制等基础不同的县区作为试点,为实现“三四五”模式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在试点完成的基础上,完善方法,细化措施,明确时间点、路线图,在全市范围内全域推开“三四五”监管模式,确保年底前基本投入运行。
(三)主要任务
1、规划建设大数据指挥中心项目。将大数据指挥中心项目纳入“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重点项目,融合智慧城市和“互联网+”建设,统筹整合原有信息化资源,充分利用市局行政审批软件系统、“互联网+名厨亮灶”、96333电梯智能监管平台、12315投诉举报系统、信用信息系统等网络业务系统,合理设计指挥平台功能,重点建设市级中心、县级平台、乡村网图、个人终端:“市级中心”即市局指挥调度中心,实施掌握全系统各类监管资源,实施优化配置和精确调度。“县级平台”即各县局分级管理平台,涵盖基础数据、网格化管理、指挥调度等系统。“乡村网图”即建立涵盖乡村的网格化电子监管地图,准确标注市场主体位置和监管人员分布,为精准调度提供参照。“个人终端”即为监管执法人员配备移动终端,及时与各级平台互联互通,接受调度。通过建设智慧监管平台,有效解决监管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孤岛,促使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贯通、协同高效。
2、开展全市市场监管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全面普查各县区市场主体、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等监管对象,准确掌握位置、规模、产品等详细信息,建立完善市场主体和监管对象数据库。
3、科学划分各级各类监管事权。严格落实国家、省有关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根据监管对象的业态和监管业务的类别,科学划分监管事权和监管边界,确定每一个监管对象对应的市、县、乡、网格等各层面的监管责任人员,形成市、县、乡、村上下贯通、统一高效的监管运行机制。
4、合理选择试点县区开展先行先试。坚持试点引路,选择一个山区县、一个平原县、一个建制区、一个功能区,率先开展“三四五”监管模式试点工作,市局在业务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注册科、特种设备监管科、信用监管科、执法稽查科、餐饮监管科等科室,在业务流程标准化上要先行一步,当好试点科室。根据试点情况,对大数据指挥中心的功能进行升级,对监管事权进行修订调整,对乡村网图的编制划分进行完善。试点地区运行成熟后,在全市其他县区全面推开。
五、重大工程
重大工程是补齐短板、拉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的有力抓手。南阳市场监管系统要结合全市产业结构和地域特色,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优势,全面实施风险管控、营商环境、质量兴市、示范创建四大工程,积极转变职能,科学配置资源,提升监管能力,营造公平、公正、安全的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促进产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风险管控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风险管理原则,建立市场领域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强化对高风险对象的监管,建立健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机制,针对问题易发多发区域、场所和薄弱环节,以及具有行业“潜规则”性质的问题,确定风险监测和隐患排查的重点业态、品种、区域、时段及监管对象,对抽检和排查中发现的各类安全隐患,认真研究落实防控措施,加强区域间、部门间协作配合,依法系统处置问题产品,坚决守住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一是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和我市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结果作为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奖惩、使用、调整的重要参考。强化各级食安委、食安办规范化建设,依法健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和监管事权清单,压实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工作职责,完善形势会商、风险评估、数据共享、联合执法、行刑衔接、责任约谈等制度。加强法规制度体系、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管责任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探索建立豫鄂陕省际交界地区食品安全协作治理机制。严把食品加工质量安全关,实行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分级管理,落实“处罚到人”要求,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进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失信人员联合惩戒力度。深化食品生产许可改革,优化许可程序,实现全程电子化。加快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量化分级、风险分级相关制度,形成科学完备的餐饮业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逐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机器换人”。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检查体制机制改革,从源头防范化解风险隐患,加速建立一支与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实际相适应的专业化职业化食品检查队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体制机制,夯实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交流能力基础,强化食品风险预警分析和风险交流能力。加大抽检监测力度,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和评价性抽检三种抽检的定位更加清晰,提高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工作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升智慧抽检监测水平。
二是强化药品安全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进一步加大抽检和不良反应监测力度,精准配置抽检品种、数量、环节、项目,提升抽检问题的发现率。综合运用飞行检查等手段,继续深化高风险品种监管,统筹推进国家集中采购中选药品监督检查,组织开展网络销售药品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优化监管资源配置,健全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药品安全法规、制度和标准规范。创新监管手段,完善药品安全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新生业态监管。深化疫苗流通使用环节专项检查,突出抓好疫苗储存、运输和预防接种环节的质量监管,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基层监管技术支撑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专家智库建设,夯实专业化监管基础,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筑牢药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推进药品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市场主体的安全责任,构建多元、和谐的社会共治格局。继续深化药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药品产业创新扶持政策,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开展无菌和植入性、高值耗材类、医用防护类医疗器械产品专项检查,强化网络销售医疗器械监管。持续深化儿童化妆品、美白类化妆品等重点产品监管,加强对美容美发机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的监督检查,组织开展化妆品“线上净网、线下清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密切关注药品违法犯罪的新苗头、新动向,加大药品违法案件查办力度,深化行刑衔接,保持严打药品违法行为高压态势。
三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全面推进特种设备风险隐患治理双重预防机制。严格按照“一单四制”的要求,对特种设备安全隐患进行动态管理,严厉查处企业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市场化机制、信息化手段,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督促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要求,严格落实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推广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扎实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强化问题隐患整改闭环管理,实现特种设备监督检查全覆盖。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推进特种设备技术检查机构设置,在原市电梯智能监控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市特种设备监控技术中心,将全市电梯等8大类特种设备纳入智能化、信息化监管,用信息化监管手段来化解人机比矛盾突出问题,有力服务保障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除极少数特殊产品外,全面取消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由事前准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完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建立健全动态抽查目录,加强抽检不合格信息共享,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五个监管重点,深化生产许可、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控三项制度改革,坚持从源头抓起,规范准入审核,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产品质量安全分类监管,制定重点监管产品目录。加快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市场反溯机制,严格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加大质量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置机制。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向公众提供消费品质量安全信息服务。加强生产与流通领域监管联动,更加突出流通领域抽样,加大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工作,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全面提高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处置能力,跟踪监测和防范化解行业性、区域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推动企业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督促落实产品出厂检验,自主排查和主动报告风险隐患等制度,鼓励参加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对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等方面产品依法实施强制性认证。探索强制性产品标识制度,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分别采用第三方认证、自我声明等多种符合性评价方式,对符合强制性要求的产品加贴标识后方可出厂和销售。加强强制性认证目录内产品监管,严厉查处质量低劣、违反强制性标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遏制质量安全事故。
(二)营商环境工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六稳、六保”的决策部署,完善支持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系统推进“一网通办”、“同城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拓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务数据共享,全面推行“不见面”办事,探索和创新企业注册登记和行政审批便利最大化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大“双随机、一公开”检查覆盖面,全面建立准入便利、进退有序、公平法治、健康平稳的营商环境。
一是持续深化市场准入制度改革。重点围绕“准入不准营”、市场主体退出难等突出问题,推动改革向纵深拓展。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编制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将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更多纳入“多证合一”范畴,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认真落实分类管理,通过“照后减证”实现“减证便民”,确保商事主体登记前置审批只减不增。继续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根据省、市总体要求,动态更新“多证合一”目录,积极推进“证照联办”升级,继续降低企业准入成本,实现企业开办更加优质高效。推进住所与经营场所分离登记改革,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条件,实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自主申报制度。优化企业开办服务,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深化企业开办+N项服务,在实现企业设立登记、刻制公章、申领发票、社保登记“一网通办”基础上,推动员工参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银行开户等更多事项纳入“一网通办”。进一步推进企业注销制度改革,简化企业普通注销程序,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实行企业注销“一网”服务,解决企业注销难、退出难问题。健全强制退出机制,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探索开展长期吊销未注销企业强制注销试点,促进落后和过剩产能有序退出。推广应用电子营业执照、电子许可证件、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签章,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互认互通,进一步降低投资创业的制度性成本。加强非公党建、团建工作,巩固和扩大党在非公经济组织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专业市场中的覆盖面,综合采取政策措施,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
二是推进产品准入制度改革。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取消发证前产品检验、后置现场审查、“一企一证”等改革措施。继续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目录,进一步压减大类,减少层级。积极开展简化审批程序改革试点,压缩审批时间。进一步压减强制性认证种类,严格落实许可转强制认证“正面清单”,对取消许可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转为强制性认证。推动落实财政负担强制性认证费用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优化药品、医疗器械相关审批流程。
三是加强“12315”消费维权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12315”消费维权体系,实现“一号对外、集中管理、便民利企、高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大力推进“12315”五进(进商场、进市场、进超市、进企业、进景区)工作,不断扩大“消费维权服务站”覆盖面,大力发展ODR(在线消费纠纷和解)企业,引导民生关切、纠纷易发的企业加入ODR机制。完善跨部门联系会议制度,简化消费争议处理程序,鼓励小额消费纠纷通过小额诉讼程序快速处理。完善消费纠纷在线解决机制,探索建立维权处理结果消费者反馈评价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建立消费仲裁机构,健全行政机关、人民调解组织、专业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相接的消费争议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自律、行业自治、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为一体的共治格局。打造放心消费城市名片,推动放心消费创建城市乡村、商品服务、网上网下、生产流通全覆盖。健全产品质量担保制度,完善“三包”争议解决机制,拓展“三包”政策应用范围。推动实施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探索异地异店退换货制度。开展消费维权典型案例和最美消费维权人物、“十佳”消费维权好新闻评选,形成崇尚诚信的良好消费氛围。
四是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把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作为实施竞争政策的重要任务,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审查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纳入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等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指导政策制定机关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和相关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完善实施规则,扩大审查范围,严格例外规定适用条件,统筹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保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有序实施。推动产业政策从选择性向功能性转型,建立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协调机制。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效应分析,对政策制定机关开展的公平竞争审查成效进行跟踪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并发现问题,推动制度不断完善。建立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制度,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进行第三方评估,对不合理的政策安排进行相应调整完善。建立重大政策措施部门联合会审机制和政策制定机关内部统一审查机制,强化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执法,健全面向各类市场主体的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举报“绿色”通道和处理回应机制。
五是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贯彻执行《反垄断法》,严厉查处达成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依法查处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把公用企业、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作为监管重点,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烟草、邮政等行业的监管,严厉打击滥收费用、强迫交易、搭售商品、附加不合理交易条件等限制竞争和垄断行为。促进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公平竞争、健康发展。针对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加强网络市场、分享经济以及高技术领域市场监管,制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和限制竞争、阻碍创新行为。加强对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垄断行为的监管。从保护产权、优化营商环境出发,重点解决市场混淆、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等突出问题,查办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形成有力震慑和强大声势,切实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六是加强价格监管。落实降费减负政策,持续开展涉企收费检查,突出行政事业性收费、红顶中介、行业协会商会价费行为规范、自然垄断行业价费政策落实等重点领域违规收费行为治理,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价费环境。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加强水电气、教育、医疗、电商、物业、停车等民生重点领域价格行为监管,严肃查处价格违法违规行为,维护百姓合法权益。聚焦社会热点、重要节点,突出抓好节假日市场价格监管,及时处理价格投诉举报,疏解价费矛盾,规范市场价格行为。
七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和维权援助。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侵权、假冒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完善知识产权联合执法和跨部门、跨地区协作执法机制,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简化程序,建立和完善纠纷案件快速调处机制。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探索建立专利、商标、版权侵权案件行政调处前置制度,继续开展专利纠纷行政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工作。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等机构建设。切实加强维权援助,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
(三)质量兴市工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和知识产权战略,统筹考虑南阳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推动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融合,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聚焦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建立完善具有南阳特色的质量认证体系、产品标准体系、知识产权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是全面提升质量工作水平。全面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质量技术创新,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示范作用,推动纺织服装、油碱化工两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冶金建材三大支撑产业量质齐升,数字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新兴产业快速膨胀,加快“南阳产品”向“南阳品牌”转变。加强和改善质量监督管理,坚决维护质量安全。完善质量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质量竞争型产业等指标体系。加快质量法制建设、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强化生态环境质量控制、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夯实质量基础,提升质量发展保障能力、强化质量激励作用,健全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完善质量标杆培育机制。深入开展“质量强县示范县”、“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创建活动,树立一批区域和产业质量发展标杆。完善质量激励机制,制定完善《南阳市市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建立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和个人先进质量管理经验推广长效机制。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培育先进质量文化,提升服务业质量水平,发挥中介机构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市场质量环境。
二是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知识产权强企培训、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商标品牌建设、知识产权惠农、战略区域知识产权保护等系列工程,努力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知名品牌 ,努力实现知识产权创造由多向优、由大到强转变,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力争进入全省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第一方阵。大力引导高价值创新创造,提升创新主体专利创造能力,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培育工作,打造企事业单位核心专利,提高企业竞争力。精简、筛选支撑产业发展专利储备,挑选出一批优质专利,提升南阳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产业形成专利联盟,进一步加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是增强知识产权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完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集聚整合知识产权运营资源,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开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设立专业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强化知识产权协同运用,瞄准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加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力度,支持技术研究中心、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面向中带你产业深入开展专利协同运用试点,促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紧密围绕“234”市域工作发展格局,突出智能装备、数字光电、节能环保、超硬材料、5G、生物制剂与中医药,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加工、纺织、碳酸钙等十大产业链条,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引导专利创造和集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培育知识产权强企,推动形成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进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产业化,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和工作园区自主商标品牌建设,推动建成一批商标品牌基地和集群,支持企业创新“互联网+品牌”营销新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开展商标和地理标识产品优势培育工作。
四是推动广告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广告企业服务能力,适应经济新常态下广告市场的多层次需求,促进细分市场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中小型广告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大型骨干广告企业。促进广告产业创新,推进以“创意、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广告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支持加快广告业技术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媒介形式创新、业界文化创新。推进广告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支持广告企业与新业态、新媒体、新技术以及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旅游业、农业和体育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完善公益广告发展体系,探索建立完善公益广告可持续发展机制,推进公益广告宣传制度化、长效化。
五是建立完善南阳特色标准体系。在国家标准化体系框架下,鼓励、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主导或参与地方特色标准的制订工作。加快推进地方标准的清理和制定,加快制定符合南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的地方标准,以标准走出去推动南阳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推进农业农村标准化,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创建一批标准化示范农场、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推进工业标准化,结合南阳优势工业产业特色,推动标准化与新兴优势产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进一步完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标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建立和完善符合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标准体系。推进公共安全标准化。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公共安全保障和服务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国际标准化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方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提升企业国际标准化能力。围绕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创建。
六是加快推进计量一体化发展。加强计量监管,强化计量器具强制检定管理,严厉打击计量违法行为,规范市场计量秩序,提升计量监管的智能化、科技化水平。推进民生计量建设,强化涉及人民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重点民生问题的计量监管,以民用“三表”、医用“三源”、出租车计价器和机油机等为重点,深化计量监管执法,筑牢市场公平公正的基准线。加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环保、节能等重要技术领域测量技术研究,提升专业计量测试水平。建设计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计量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优化计量服务水平, 大力扶持计量产业发展,将计量器具制造产业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升技术和产能,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提升计量服务节能减排的能力。加强计量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计量人才培训机制,进一步培养壮大注册计量师队伍。
七是加强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完善监管机制,建立切实可行的认证行政监管体系和长效机制。加强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分类监管的认证执法监管模式,落实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管任务,严厉查处认证目录产品无证生产销售行为。结合南阳产业发展,研究实施认证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产业领域,建立健全高水平质量认证制度,引导企业开展自愿性认证。加快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扩大绿色标识应用范围,落实绿色产品认证结果采信,助推精准扶贫,提升南阳农产品质量竞争力。支持运用认证手段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围绕扩大内需和消费升级,鼓励认证机构开发高端品质认证和新型服务项目认证,积极开展绿色有机等高端品质认证和健康、教育、金融、电商等领域服务认证,推动全市产品、服务品牌高端化。持续推进“两型认证”。充分发挥认证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两型村庄”、“两型景区”、“两型餐饮企业”、“两型工业企业”等系列认证服务,打造“两型认证”品牌。积极对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农业优先发展。
八是推进认证检测机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检验检测行业改革,推进实施“调整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范围”、“告知承诺”、“自我声明”和“优化准入服务”等举措。建立与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异常经营名录、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等信用监管措施相衔接的机制,细化认证检测机构行为规范,推动落实从业机构主体责任和连带责任。推进技术机构整合改革,有序推动检验检测机构整合改革,加快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力度。结合全市检验检测机构规模、产业布局、辐射带动等具体情况,整合、提升一批检验检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着力推进检验检测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范化发展,使检验检测行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助推民生改善、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持续加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认证检测机构长效监管制度,健全从业机构资质持续符合性核查,认证检测活动全过程追溯、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提升认证检测有效性和公信力,切实整治检验检测乱象,依法查处出具虚假证书报告、买证卖证等行为,规范从业机构和人员行为,维护检验检测活动公正性,确保检验检测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示范创建工程。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程是全市“十四五”时期食品安全工作的总抓手。要坚持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产业创建,落实食品安全工作“党政同责”,建立完善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风险可控的食品安全体系,建立食品安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效整治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产业健康发展,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群众对食品安全总体满意度达80%以上,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全域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2021年底前全市所有县市区省级食品安全县创建全覆盖,2023年底前,力争加入全国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试点,2025年底前,达到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标准。
一是建立五大食品安全治理体系。1、党政同责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会综合治理等工作中,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强化各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健全考核评价(在党委、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所占权重不低于3%)与责任追究机制;2、监管执法体系。全面落实监管部门的“四有两责”(有责、有岗、有人、有手段,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监督抽检职责)要求,达到一乡一所、村有协管员的建设标准。严格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实施标准化现场检查制度,监管执法信息全面公开。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针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品种,保持打假治劣高压态势,严惩重处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完善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在食品安全领域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定期发布红黑名单,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落实信用联合奖惩。3、信息共享体系。完善监管、监测、通报、预警、发布、投诉举报等六个方面的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全域监管、全链条溯源,实现消费者查询与政府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搭建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4、技术支撑体系。落实更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宣传贯彻和跟踪评价,促进标准落实,鼓励企业制定并执行高于国家或地方食品安全标准的企业标准。整合各级检验检测资源,积极引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立健全覆盖全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5、社会共治体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食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加大保障投入,加强供应链管理和安全保障措施。强化舆论引导和风险交流,鼓励各类食品行业协会、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参与,营造舆论氛围。强化科普宣传和社会参与,加强食品科普宣传,加强食品安全志愿者队伍建设,发挥群防群治作用,使各个领域危害食品安全的“潜规则”得到有效治理。强化安全创建示范带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密切协同的食品安全多元化治理格局。
二是实施十项食品安全重点工程。1、食用农产品源头控制工程。严格落实农业投入品监管、种植过程控制、包装标识、产品检验、产地准出等制度规范,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2、食用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以畜禽养殖、投入品管理、产地检疫、畜禽屠宰等环节为监管重点,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3、食品生产经营风险管控工程。有效把控食品生产经营中的关键风险点,完善食品生产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实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风险分级和餐饮服务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控食品生产经营源头。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推动企业落实内部治理安全风险管控措施。4、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工程。以着力治理和解决农村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完善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全链条监管,形成全方位、全环节、全覆盖的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长效机制为目标,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5、食品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构建以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层级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6、执法能力和装备提升工程。重点加强市、县监管机构监管执法、应急装备标准化配备,基层乡镇(街道)派出机构办公业务用房、监管执法基本装备、取证装备、快检装备标准化配备等基础设施建设。7、监管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融合贯通监管、服务和决策的信息化系统。加快食品安全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纵向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延伸至基层一线工作人员,横向联结相关职能部门、食品企业和检验机构的全市监管数据共享网络。8、立体化科普宣传工程。大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采取先进科技手段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类媒介,使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超市、进厨房、进农村,实现宣传教育全覆盖。9、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急工程。建立市、县、乡三级全面参与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10、食品安全追溯工程。推动建立食品及食品原料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有效衔接机制,加快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食品原料供应、销售、使用环节的全程监管、无缝衔接。
三是着力突破五个食品安全难点。1、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整治。建立食安办、政法委、教育、城管、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校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综合治理机制。2、食品行业“潜规则”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高毒限用农药违规使用和禁用农药隐性添加、在畜禽水产品养殖环节滥用抗生素及禁用药物、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在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在保健食品中违法添加化学药物成分、在火锅底料中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3、食品“三小”规范整治。依据《河南省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和小摊点管理条例》,规范“三小”生产经营行为。开展“三小”整治,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加强“三小”监督抽检,加大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和本地消费量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4、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专项整治。制定完善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置管理制度,组织开展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行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中型以上餐饮单位的餐厨废弃物全部交由取得许可的单位集中收运处置,建立台账,流向可查。5、食品集中交易市场规范提升整治。以食用农产品市场为重点,督促市场开办者建立健全并严格实施市场准入、退市制度,依法落实市场开办者主体责任。探索制定集中交易市场建设规范,农贸市场等食品集中交易市场分布满足需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化率较高。
(五)监管执法工程。全面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效能,健全体制机制,创新监管工具,加强科技支撑,综合运用市场、行政、法律、技术、标准、信用等各种手段,提高市场监管执法现代化水平。进一步理顺市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科学合理界定各层级市场监管机构的监管事权和监管职责,强化上下联动,形成监管系统合力。加强机构内部横向协同,推进业务职能整合,完善各业务领域问题会商、工作协同、监管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综合优势,强化综合治理,实现一个窗口审批、一个标准管辖、一套程序办案、一支队伍执法、一条热线维权。加强外部工作协调联动,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平行部门工作职责,加强与行业主管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各方协调联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积极推进社会共治,着力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市场监管体系。
一是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地方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针对市场监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业态,探索推进网络交易监管立法,为网络市场监管提供保障。推进执法规范公正,规范执法程序,推行执法文书电子化、执法案卷标准化、记录方式科学化、监督管理便利化。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树立公正公平的执法权威。健全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复议决定的执行,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加大社会评议权重,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强化考评结果运用,提高考评的科学性、效能性和公正性,促进行政机关市场监管水平提高。推行执法公示制度,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提高执法公开化、信息化水平。完善法治政府建设,依法全面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制度、权力清单制度,推进事权规范化、法制化。完善行政决策机制,严格执行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二是健全信用监管长效机制。完善信息归集公示机制,强化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推动市场主体公共信息统一归集到国家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整合市场监管涉企信息,实现登记注册、行政审批、生产许可、产品认证、行政处罚、消费者举报投诉等信息“应归尽归”。支持利用新媒体等多渠道公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完善信用约束激励机制,强化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管理,建立市场监管部门统一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制度。依法健全失信惩戒响应和反馈机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建立联合惩戒措施清单,明确依据、标准、程序、异议申诉和退出机制。推行守信联合激励,建立信用良好行政相对人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完善失信市场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合理设定信用影响期限。完善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实行分级分类监管。建立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推动信用评价结果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互认。建立信用信息核查应用机制,加快推动信用信息嵌入市场监管各业务领域,强化信用监管对重点领域监管的支撑作用,建立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专门制度,提升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三是健全“双随机,一公开”市场监管机制。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完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优化公示系统软硬件和网络环境,提升公示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积极探索构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手段实现监管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和监管效能。建立完善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内涉企信息归集公示机制,确保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公示率100%。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抓好“黑名单”管理。进一步推动部门联合惩戒,对违法企业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发挥社会共治力量,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出台信用修复机制,鼓励企业自我纠错、重塑信用。
四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公开执法职责、执法依据、执法标准、执法程序、监督途径、执法结果,提高市场监管执法规范化水平。建立行刑衔接机制,强化对县级市场监管部门综合行政执法的执法监督,实行执法监督制度、督办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错案纠错制度,切实解决有案不移、有案件难移、以罚代刑等问题。
六、重点项目
1、市、县市场监管大数据指挥平台项目。结合南阳市智慧城市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市场监管大数据指挥平台,整合原有信息化系统,通过市级指挥中心、县级调度平台、乡镇监管网图、个人终端执法APP,打通信息孤岛,将全市55.1万市场主体全部划分到乡村网格之中,为实现“三四五”监管模式奠定基础。
2、市场监管执法装备标准化项目。参照国家、省有关市场监管执法装备配备标准,科学编制“十四五”时期监管执法装备配备年度计划,强化基层机构监管执法装备配备,逐步扭转执法装备、执法车辆缺乏的现状,满足日常监管执法工作的基本需要。
3、市场监管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项目。实施食品、药品、特种设备、重点工业产品风险监测工程,在国抽、省抽的基础上,制订市本级风险监测年度计划,突出高风险领域、品种加强评价性抽检,提高风险隐患的发现率、处置率。
4、“互联网+市场监管”项目。以“互联网+监管”工作为契机,全面梳理各类监管事项、监管业务、监管系统,按照省、市“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规范及《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方案》有关要求,统筹建设市场监管综合平台,支撑信用监管系统、食品安全监管系统、药品(疫苗)安全监管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网络交易监管系统等各种主题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市场监管业务全覆盖,汇聚全部市场监管数据,为领导决策、督办督查提供平台和数据支撑。
5、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配套项目。在食品生产企业、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超等单位开展食品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全面建设食品安全可追溯平台,采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一品一码”(一个商品对应一个二维码),实现食品安全领域“智慧监管”,构建全域监管、全链条溯源,搭建消费者查询与政府监管、企业生产经营“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可追溯平台。加快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市、县(区)全面启动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建设。
6、市场监管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统筹设立市食品检测中心,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配备办公场地、仪器设备,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具备承担全市乃至豫西南地区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为监管执法和风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科学布局市场监管检验检检测机构,推动检验检测机构资源整合,按照国家、省规定标准配备检测设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具备保障日常监管的基本检测能力,形成定位明晰、布局合理的市场监管检验检测保障体系。
7、市场监管队伍能力素质提升项目。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力度,深学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市场监管队伍按照专业性、技术性要求,坚持岗位练兵和以案代训,实行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加快建立忠诚干净担当的职业化市场监管执法队伍。加大培训和人才培养力度,分层分线加强对干部职工尤其是基层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人才库。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守法用法观念,落实学法用法考评机制。实施市场监管文化塑造工程,在全系统开展争创十佳“办案能手”、“监管标兵”、“服务模范”活动,塑造“忠、实、勤、廉、强”的监管队伍。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市场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把组织实施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摆上重要日程,加强与党委、政府与发改部门的汇报对接,推动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总体规划,各县市场监管部门也要立足实际,认真研究各自“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促使市、县规划有机衔接,确保规划在推动市场监管改革发展中起到先导作用。
2、落实工作责任。市、县市场监管部门要围绕本规划,研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研究、解决规划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合理确定规划建设任务,制订年度实施计划,确定规划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明确任务分工和责任主体,有计划、有步骤组织实施好各项工作。
3、完善政策措施。市、县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协调建立市场监管财政投入稳步增长机制,将食品药品专项整治、风险监测、监督抽检、应急处置、宣教培训等专项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足额落实到位。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改善执法条件和检验检测条件,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建立监管网络,不断提高监管体系的科技水平。加强对各级执法队伍法律法规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
4、强化督促检查。切实发挥本规划对全市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的的指导作用,督促检查各项建设任务全面落实。鼓励各县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地做好市场监管“十四五”规划的贯彻落实工作,为市场监管事业改革发展夯实政策保障。